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要闻 > 示范区要闻
中国经济信心说丨忘不了的“乡愁”,如何成乡村振兴“流量担当”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信息时间:2025-08-29 16:22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在黄山脚下的安徽宏村,粉墙黛瓦倒映在青山绿水间,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引来络绎不绝的驴友访古探幽;在大山深处的贵州郎德上寨,花衣银装的苗家姑娘跳起了舞,村民们敲铜鼓、吹芦笙、唱酒歌,笑迎八方宾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815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和5028个省级传统村落吸引游客超过2.93亿人次,带动消费约342.13亿元。

这些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如今为何成了乡村振兴的流量担当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当工业文明推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渴望却比以往更加强烈。从2012年开始,我国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住这份乡愁。在列入保护名录的55.6万栋传统建筑、近6000项非遗里,埋藏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基因库。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不忘来时路,中华民族才能更好地向未来出发。

在贵州郎德上寨,改建民宿必须经过风格审批,力求修旧如旧,只为原汁原味地保留500多年苗寨历史风貌;福建培田古村以拆、建、修、传、绿多措并举,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中国培田耕读小镇品牌;安徽宏村为古建筑建立电子档案,精心呵护画里乡村颜值……

保护传统村落,既不能大拆大建、伤筋动骨,也不是封存不动、束之高阁,而要在保护优先创新活化之间找到绝佳的平衡点。只有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方能让传统村落与时代同行,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过程中,可能面临资金缺乏、产权难以界定等难题,要在机制上大胆创新,完善政府投入、市场运作、社会资本参与等多种途径,逐步找到破局之道。

安徽黄山市在全国首创古民居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探索古民居产权规范流转试点;福建出台全国首部专门保护传统风貌建筑的地方性法规,探索上网租养古厝、开展古厝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山西由村集体统一收回产权,再采用租赁等方式筹措资金,实施保护利用……可谓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这些如珍珠般散落在华夏大地上的传统村落,既是乡愁的载体,更是不可多得的富矿。当我们精心浇灌这片文化根脉,它自然会拔节生长、开枝散叶——陕西袁家村就地取材,打造关中民俗美食博物馆,精准俘获吃货芳心,影响力直追西安老牌网红景点兵马俑和回民街;江西流坑则以赛事为媒,用一场场村跑,让千年古村、千年古樟林群落火出了圈;浙江松阳平田村更是请来设计师,改闲置老屋为云上平田民宿,将写生比赛、摄影大赛、农耕沙龙、乡村音乐会玩得飞起,戳中都市游子的心,过去的空心村,摇身一变成了国际范的网红村。

当村口青砖灰瓦的非遗工坊升腾起传承的炉火,当返乡村民过上工作顾家两不误的好日子,当胸怀梦想的青年创客在直播间里将小山村推送到全世界……这些曾经承载了中华民族无数珍贵记忆的传统村落,正因保护而美丽、因传承获新生,在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历史征程中,迸发出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文丨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