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社会民生 > 人生处世
他不是对世界说“好话”的人
【信息来源:光明网【信息时间:2018-08-15 10:56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英国当地时间8月11日,印度裔英国作家V·S·奈保尔在伦敦家中逝世,享年85岁。奈保尔家人当天发出的声明证实了这一消息。奈保尔走了,他辞世的消息瞬间刷屏,一些读者甚至不相信,这位坚若顽石的作家会离他们远去。

创作评价

他置身各种文明之上写作

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是他身上最重要的标签。

1932年8月17日,奈保尔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955年定居英国,并开始文学创作。其主要作品有《米格尔街》《大河湾》《印度三部曲》《通灵的按摩师》《重访加勒比》等,他曾获得布克奖、毛姆奖、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奖项,与石黑一雄、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早在1959年,随着《米格尔街》的出版,奈保尔声名鹊起,1962年该书获得毛姆文学奖。《纽约时报》曾称赞他:“以天赋和才华而论,奈保尔当居在世作家之首。”

关于奈保尔的写作,学者、书评人止庵总结道,奈保尔的作品从形式上分虚构和非虚构两类,他写非洲、印度、伊斯兰世界,写英国,“他跨文明写作,置身于各种文明之上写作,这是其最大的特点,而一般作家都是在一种文明中写作的。”在止庵看来,奈保尔是个睿智、敏锐且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深邃见长,不是很好读,曾经在中国没有太多的读者。”止庵说,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不爱取悦别人,不是给世界说“好话”的人,而是对世界说“坏话”的人。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认为,奈保尔的作品《大河湾》《米格尔街》《印度三部曲》等,都表现了非主流性文学的个性,“他的作品很大气,非常自由、宽广、深远,其作品跟拉美文学比较接近,放得很开,上下历史穿梭、文化冲突凸显,总是写出不同文化冲突中生命的存在状态。”陈晓明尤其喜欢《大河湾》,觉得这本书神奇、诡异、充满危险,写得非常有力量。

中国之行

不因受殷勤接待说应酬话

2014年8月,奈保尔曾作为上海书展国际文学周嘉宾来沪,他在中国度过了82岁生日。奈保尔的上海之行被不少媒体炒作,但此后他依然神秘,他的读者并未因此暴增。

奈保尔上海之行,止庵全程陪同,也因此探得奈保尔那些不为人知的一面。止庵回忆,席间,奈保尔谈到曾经去日本札幌访问阿伊努民族博物馆,此前他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当时博物馆馆长没在,结果接待人员根本无法与他进行交流,只好紧急“呼叫”馆长从东京赶回去。“奈保尔对各种文明的了解,完全是专家级的,正因为如此,他甚至无需很多田野调查,只需要触发点就能够写作。”

那次上海之行,奈保尔显得衰老,话也很少,甚至有媒体记者因此不满意。但止庵回忆,实际上奈保尔私下里话很多,他将文字里的敏锐保持在了日常生活中。一次餐后,奈保尔给出了这样的评语,“这顿饭是很有文化的人安排的。”而他也绝对不会因受殷勤接待而贡献应酬话,那几天不少人都希望他写写中国,但奈保尔的回答无疑让人失望,“我不了解这个地方,我写不了。”

也是在席间,奈保尔表现出了他的“强势”。止庵发现奈保尔用筷子却怎么也夹不起“目标”,于是用公筷帮他夹到盘子里。谁知奈保尔并不领情,一定要用自己的筷子几次三番地努力,当成功地夹取目标时,他笑了,更得意地向止庵炫耀了一番。

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的欧美经典文学主编黄宁群也曾和奈保尔相会在上海。“以前媒体会说他很愤怒、不客气,但是我们遇到的奈保尔不是这样的,他对人很亲切。”那次上海、杭州之行,很多时候是由奈保尔夫人代替奈保尔回答问题,有媒体认为奈保尔受到了夫人的操纵。“但我看到的是一对老年夫妇的深情,他们相互的爱和关心。”黄宁群回忆。

影响晚辈

写长篇前会重读他的作品

“听说他去世的消息,真挺难过的。”作家徐则臣说,和奈保尔生活在同一时空里,很妥帖、很温暖,他去世,文学世界就空了一块儿。

早在20年前,徐则臣就看过《米格尔街》,那是一本小册子。从此以后,奈保尔作品只要出版,他从未错过。徐则臣甚至养成了习惯,一旦着手创作一部长篇小说,都会阅读一系列长篇小说,而这其中必然包括《大河湾》,“他的语言干净、简练、充满力量,有透亮的感觉。后来我特意买了他作品的英文版比较过,的确是这样的。”

奈保尔的创作深深影响了徐则臣的写作方向,奈保尔不断书写印度裔人来到英国,如何解决身份和心理的认同,徐则臣从中找到了共振。他说,自己受奈保尔的启发,不断探讨外地人在北京的生存,后来写出了“北京系列”小说,写出外乡人在北京的生活群像,更写出这些城市异乡者的精神困境等。

作家宁肯刚因《北京:城与年》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这部作品的写作正是受了《米格尔街》的启发。“《米格尔街》可以把童年、青少年经验写成一部短篇小说集,视角、时空集中又发散多元,像同一钻石的不同角面。”对宁肯而言,童年、青少年的经验已如此遥远、模糊、飘忽,于是他先清理记忆,几乎像考古一样搜寻,有了确凿的早年记忆材料后,心里有了底儿,他写出了《北京:城与年》,“从种子到植物——想不到的植物,甚至奇花异草,我也由此发现短篇的巨大魅力。”

读者迷恋

凡是爱他的都爱到骨头里

8月17日是奈保尔的生日,几天前,新经典文化欧美经典文学编辑部的编辑们还在策划这一天推出文章以示祝贺。今年奈保尔的生日还恰逢中国七夕节,大家还想选一部他的作品推荐给读者。

早在2010年,新经典文化就从奈保尔作品版权代理公司引进了其所有作品的简体中文版权。截至前年,奈保尔的27部作品已全部在国内面世。黄宁群说:“我们一次性签了27部作品,其实是个冒险。一般常见的操作是会先从作家最受欢迎的作品试试水。”她解释,如此大的动作,一是因为深爱奈保尔的作品,二是因为其作品整体水平很高。

但此后的翻译、编辑颇费功夫。黄宁群说,“奈保尔的作品非常有深度,他对印度、对加勒比地区、对英国的观察,对译者的要求很高,要求文字功底很好。”她透露,不仅找译者很费功夫,对译稿尺度把握也很严,所以直到前年,才将所有作品出完。

新经典文化欧美经典文学编辑部通常会接到两类电话,一类是关于马尔克斯的,一类是关于奈保尔的。“奈保尔图书销量远远比不上马尔克斯,但他非常能收获死忠粉,凡是爱他的粉丝都是爱到骨头里的。奈保尔和读者之间有很深的交流,他能和读者的内心产生共鸣。”黄宁群说,时不时会有读者打来电话询问:“下一部书什么时候出,我们等了好久。”她印象中,一位天津读者的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都不好,但奈保尔的书给了他很大力量。一位山东读者每次打电话长达两小时,只为表达对奈保尔作品的喜爱。

据悉,奈保尔作品今年计划改版,新版图书《印度三部曲》这两个月就将推出,《大河湾》《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米格尔街》也将推出新版。

文章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