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社会民生 > 他山之石
以新模式打造农业科技“生态池”
【信息来源:学习强国【信息时间:2019-05-10 14:55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四月芳菲醉,人间仲春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种植领域,科技更是给传统的农业产业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计划重点打造的青海银丰农业科技园,打破常规,采用“太阳能+空气能+太空能+地源热泵”多能互补技术,结合物联网全自动智能控制管理系统,根据季节、外界温度、阳光强度等条件,可以自动判断出优先使用能效比最高的系统进行储能或者供暖。使得这里一年四季都能种植各种花草蔬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

而在位于湟中县田家寨镇的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内,既有太空观赏,还有航天科技与太空植物知识科普,已然成为集航天育种、休闲观光、科普教育、亲子娱乐等多种功能一体的科技生态绿色乐园。

科技在这些地方是如何被应用的呢?记者带着疑问前去一探究竟。

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厉害在哪里?

走进位于西宁市城中区总寨镇总寨塬,青海银丰科技正开展设施果蔬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500亩(每亩约等于0.067公顷)。在基地总部,记者第一次亲密接触了“高大上”的设备,在种植领域的高科技应用超乎想象!

“这个大水箱是个蓄热水箱,白天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太空能将水加热后储存在蓄热水箱中,温室大棚内需要灌溉时,利用这个换热器,通过换热系统,使灌溉到棚内土壤中的水温始终控制在18摄氏度,与土壤温度保持平衡,利于植物生长。”青海银丰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彭方宏介绍到。

由于青海省海拔平均在3000米以上,冬季寒冷,即便是高标准的温室大棚也不能完全满足喜温类蔬菜的持续生长需求,为了提高我省设施农业的生产效率,充分发挥设施农业在城镇菜篮子工程中的作用,使我省居民在冬季能吃到优质的地产蔬菜,青海银丰科技在总寨塬修建了我省第一个探索新能源多能互补与设施农业相结合的高原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区。

据介绍,青海银丰科技新建的温室依托多能互补供暖技术可在西宁及周边区域实现精细果蔬的周年生产,确保温室冬季室温达到18℃以上,夏季通过太阳能转化制冷技术,使温室温度控制在20-30℃之间,清洁能源与现代设施农业相结合,确保了全年细菜生产不间断,又能实现大气污染零排放,大大降低了大棚供暖成本,在整个供暖季每亩供暖费用仅仅为1800元左右。

彭方宏介绍说,在光照充裕阶段,通过太阳能槽式集热器及棚内末端系统将收集到的太阳能热量与大棚内多余的热量储存于600口地热井中,既可以对大棚进行保温,又可以将多余热量储存起来;在寒冷冬季,利用多能互补,进行跨季节供暖,其原理为在阳光充足时,优先启用太阳能供暖。由太阳能加热供暖水箱,对大棚进行供暖,当遇到连续阴雪天气时,就会开启地源热泵供暖,由地源热泵吸取储藏在地下的热量加热供暖水箱,对大棚进行供暖。当空气中有优质温度时,开启空气能和太空能系统对供热水箱进行加热,给大棚进行供暖。

除了这些酷炫的高科技生产方式,青海银丰科技园还积极探索“智慧农业”“数字化农业”“农业+休闲观光+康养”等多种发展模式,开拓农业发展新业态。通过在产业园开展电子商务、安装物联网监控系统、配套农业休闲观光设施及配套建设农业公园,实现设施农业的延展,除果蔬供应外可增加良好环境及现代农业休闲观光服务供应,培育新的赢利点和经济增长点,带动了当地农民提高经济收入。

太空植物博览园里有些啥?

过去几年,西宁市湟中县田家寨镇田家寨村“千紫缘”的花海一下子火遍了西宁人的朋友圈,金灿灿的向日葵、绚丽的孔雀草、风中摇曳的格桑花……五彩斑斓,好似花的海洋。微风吹来,极目远眺,眼前的层层花海,仿佛一幅铺开的浓墨重彩的油画。

今年的“千紫缘”与以往不同,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将田家寨镇区域列为航天蔬菜科技创新示范区,计划在这里实践“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4月28日,青海首个太空植物博览园开园,在整个“千紫缘”园区中可谓是锦上添花。记者在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内的太空植物博览园看到,展馆门前摆放着一架太空飞船的模型,走进展馆内,一幅巨大的“太空天幕”展现在面前,好不新奇!吸引了大量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

“在太空博览园中,我们都能看到什么样的蔬菜和水果?”“利用在外太空育种的种子培育出的植物,这些植物结出的果实往往比同类植物结出的果实大很多,那么到底能大多少呢?”“太空植物能吃吗?”现场的游客你一句我一句地向讲解员提问。

青海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的讲解员向游客介绍说,这些在太空空间有过遨游经历的蔬菜和水果的种子,在此安家落户,生根发芽,用不一样的姿容展现出来,这些就是“太空植物”,我们也称作为:太空育种地球栽种植物。而太空育种:也称空间(航天)诱变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球表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是在一个纯粹的自然环境中、不使用人力化学催化的作用,使种子产生自身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记者了解到,太空育种具有“有益的变异多、变幅大、稳定快,以及高产、优质、早熟、抗病力强”等特点。其变异率较普通诱变育种高3至4倍,育种周期较杂交育种缩短约1半,由八年左右缩短至四年左右。当然也有变小的几率,在植物种子返回地球后,通过科学分拣,将变小的种子剔除,让我们享有大果实带来大收益。

随后,在太空植物展区记者看到,这个展区运用了很多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采取了独特的种植栽培方式:穹顶式栽培、多层立式栽培、异型槽栽培、漏窗式栽培、阳台栽培模式、气雾栽培、A字架管道栽培等栽培技术。

西红柿怎么种到了大木箱里,而且一长就长成“西红柿树”了?记者眼前的盛满水的大木箱里栽了一棵西红柿,枝干直径约10厘米左右,枝叶已经长到了棚顶。

“这颗是西红柿树,通过水培的方法栽植,根系向水里延伸,植株为无限生长型,只要适时向水里和叶面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即可长成覆盖面积百余平米以上的‘树体’,一般种植当年就能结果,产量高,采收期长,单株年产可达3000多公斤,一次种植可连续收益20年,很少发生病虫害,所以番茄极耐贮存,果实在常温下存放2个多月仍然色泽诱人味道鲜美。西红柿树展示了西红柿单株高产的惊人潜力。在栽培学研究和农业观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西宁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副主任白成芳说。

巨型南瓜植株长势强,生长面积可达几十平方米。全生育期110天左右,幼瓜长至5公斤时开始迅速膨大,生长速度最快时每天可长5公斤,单瓜最重达250公斤以上。巨型南瓜颜色鲜艳,集观赏、食用价值于一身。

还有闻所未闻的蛇瓜树,据介绍,这是用循环式深夜流栽培方法以及多干整枝等技术,让蛇瓜在固定的树形廊架上自然生长,尽可能平衡蛇瓜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矛盾,使一棵蛇瓜一次结瓜100多条,如一条条青蛇垂下,形成“蛇林”奇观。

在“千紫缘”的太空植物博览园中,展馆内的农业科技应用,与展馆外整个园区旷野中的农作物种植,构成融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康养体验为一体的科技产业园。

让“农、高、科”成为科技园的定位导向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园区科技含量得到显著提升。

2002年5月,西宁农业科技园被科技部认定为“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这不仅标志着西宁市在农业科技领域摘得了第一块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字招牌,实现了零突破,更呈现了西宁市农业发展蓬勃向上的良好势头。

目前,园区按照“总体规划、充分实施、集中力量、打造重点”以及“一区多园”“一园一特色”的总体思路,对园区原有的三个核心区功能进行调整优化,并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湟源县以及西宁市城中区、城北区为重点,打造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辐射带动西宁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调整优化三个核心区功能定位。将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功能定位调整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核心区”,更加凸显生物园区在科技创新及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区位优势。将大通设施农业科技园功能定位调整为“设施农业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核心区”,充分利用该区域成熟的设施农业及生产技术基础,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将湟中现代城郊畜牧业科技园功能定位调整为“畜牧高效养殖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核心区”。充分利用该区域发展较为成熟的畜牧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为西宁市发展畜牧养殖和循环农业提供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生产标准、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

同时,依托大通、湟中、湟源县和城中区、城北区区域优势和农业发展基础,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区,开展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试点示范,逐步健全和完善示范区—示范基地—农户的技术扩散途径,为广大农户进行试验示范,并发挥辐射带动和现代农业的样板作用,以此成为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载体和示范窗口,成为区域农业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基地,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吸纳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

为什么这样做?“因为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支撑基础。我们就必须因地制宜,最大化地用好资源,发挥作用。”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服务中心的张悦主任解答了记者的疑惑。

张悦告诉记者,只有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把握好农业科技园“农、高、科”的定位导向,调整优化功能布局,加快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才能促进园区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以此打造成为青藏高原现代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集聚区。

文章来源:学习强国